2025年3月6日下午14:00-16:00,经济学学堂班学术讲座在清华大学舜德楼401教室如期举办。本次讲座由来自五道口金融学院的鞠建东老师主讲,主题为“再论三足鼎立——大国竞争与世界秩序重构”。在本次讲座中,鞠建东老师以丰富的知识和深厚的学术背景,详细分析了新时代大国在经济、科技、人才等领域的角力,以及新的国际格局如何重塑国际关系与经济体系。

讲座内容
讲座伊始,鞠教授回忆了自己22年前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的一场讲座,彼时的讲座阐明了当时的世界经济格局与主流意识形态,基于世纪初国际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,探讨了NAFTA(北美自由贸易区)、欧盟、(华夏)亚洲共同体三足鼎立世界秩序的构想,并以世界整体格局的长久和平为前提对这一构想的合理性进行分析。
从世纪初的蓄势待发,到而今的日新月异,中国见证着自身经济实力与话语权的不断增长,也见证着25年来世界格局的变迁。在过去的25年中,鞠教授通过专业研究、教学、与亲身经历,不断思考新千年与过往千年的本质区别,分析世界经济价值链重构过程,基于大国竞争的理性主义分析框架,著述了《中美贸易争端与全球化重构》一书,对当代大国竞争的几乎所有重大领域进行了系统、严谨、专业的分析,创造性地构建了大国竞争的理论体系,对大国竞争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全面、系统和自洽的解决方案。

随后,鞠教授系统介绍了全球治理体系的理论框架。框架指出,人们对公共品存在的异质性偏好,可被视为国家规模的一种“成本”,而全球治理旨在解决跨越国界的公共品提供问题。这一理论将“公共品”分为全球性和区域性两类,分别代表全球范围的同质公共品和区域偏好差异性公共品。整体经济模型以一维数轴呈现,国家在数轴上连续分布,在公共品上存在异质性偏好,引入“偏好差异”这一概念,实现对一个国家偏好的量化处理。同时,模型基于两类公共品的属性差异,得出全球成本约束方程,并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,列出完整的约束优化问题。

通过对经济模型的分析与求解,能够得到结论:在公共品数量相对较少时,公共品由全球管理;随着公共品数量增多到达一定阈值后,超出阈值的公共品应由区域治理机构管理;公共品全球管理成本的提升、或者区域管理成本的下降,最优区域治理机构数量增加。最后,鞠教授结合经济模型,提出了“三足鼎立的双层贸易治理体系”构想。
讲座提出了全球经济与金融体系的稳态:基准理论。依据货币搜寻模型的结论,经济基本面(国内生产总值GDP占比)与货币地位(货币的外汇交易额占比)是完美匹配的,但是中,美的数据却出现失衡,中国处于平衡线以下,美国则远高于平衡线,这带来了全球经济与金融体系的失衡:美元与人民币之间的矛盾。

追溯历史,全球经济基础与货币体系不匹配的矛盾还有英镑与美元之争。18世纪,英国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迅速强大起来,并不断进行殖民扩张,占据世界霸主地位。19世纪,凭借英国经济霸权地位,英镑成为国际主要储备货币和结算工具,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体系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一年(1913年),全球40%的外汇储备以英镑的形式储存。美国等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发而起。美元开始争夺英镑的地位。美国GDP总量超过包括殖民地在内的大英帝国的GDP是在1912年。美元开始在全球储备货币体系领先英镑是在一次大战之后的1924年,美元完全取代英镑在国际货币体系的地位是在1953年。英美经济基础与货币体系地位不匹配的时间前后长达40年。在这40年中,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与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。

当今世界,美元占据了当初英镑的位置。通过发行美元,美国一方面可以征收国际铸币税投资美国建设,从而补强美国实体经济,重构全球价值链;另一方面,也便于其利用美元进行金融制裁,俄乌冲突爆发,美国、欧盟等发达经济体对俄罗斯发动多轮金融制裁。为防止历史重演,中国必须采取行动。防止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;防止美国有可能的金融封锁。在此基础上,逐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,推动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。最终建立三足鼎立的国际货币体系,使之与三足鼎立的全球价值链格局匹配,从而解决全球经济与金融体系的基本矛盾。在讲座的最后,同学们积极提问,对当前特朗普的一些政策措施,和全球气候、能源问题引起的一系列国际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,对当前国际政治形势形成了更为深入的了解。

此项系列活动由学堂班与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共同举办。
图文:王世杰 宫文庆
排版:刘天佑
审核:马弘 罗文澜 刘晨源 慕天实 孙浩宁 胡亦劼